本屆研討會經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會集思廣益,並廣泛徵詢社大的意見,公民社會的會議內容從近十年的階段性教育成果,選定「農村再生與農村教育」、「水資源與水環境」、「從地方學到台灣學」、「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為主題,從社大與NGO的結盟、公民行動與辦學風格的確立與公民行動的課程培力等面向切入,探討社大的定位與公民行動如何落實的課題。同時,大會為使與會貴賓對雲林縣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利於社區大學在地脈絡的探討,特別安排一個上午的參訪體驗活動,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社大的夥伴,實地探索雲林縣稻米故鄉的風貌。
一、圓桌論壇
學習型社區(鄉鎮、城市)是進入學習社會的重要工作。
教育部於民國88年開始推動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直至99年辦理「試辦學習型社區推動計畫」,已累積12年的工作成效,期間,社區大學一直扮演協力的角色。但從公民社會理念出發,以促進社區公民社會發展為目的的社區大學,並未被官方視為學習社區的主要合作對象,也未就「社區主義」、「公民社會」的實踐展開深度的對話。
2010年我國教育部在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上,宣稱將推動終身學習社區(城鄉),以回應終身學習的國際發展趨勢。台灣倡議終身學習城市雖然晚於國際終身教育思潮,但其累積的社會教育實力,民間的實踐活力,由下而上的推動力,絲毫不弱於以推動終身學習城市的國家,所欠缺的,是政策的支持與合作關係、公私合力的信任機制和整體的終身學習城市支援組織,以作為預算支援與諮詢協助的營運管理。
盱衡近十年來台灣社會成人高等教育的倡議,重建公民社會,打開公共領域,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的積極公民行動,因應全球暖化災難社會的形成,提出重回土地,守護台灣,建構「綠色生活圈」的創新目標,或活力老化的願景管理,社區經濟發展,多元文化與台灣文化創新,生產在地知識與在地文化的幸福城市的實踐,台灣社會已做了相當的準備。
因此,本屆社區大學全國會議選定「學習型社會的建構與政策」作為圓桌論壇主題,期待透過論壇的對話,確立社區大學推動社會的目標與政策的支持體系。
二、分組論壇
1. 農村再生與農村教育
今年縣市合併後台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從過去的單一都會區納入以耕作為主的農業區,因此推動「農業農地多功能」概念以及「社區支持型農業」,宣揚地產地銷、家庭農場轉型從事有機農業、農地兼具生態保育、文化地景等多種功能的觀念更顯重要。
另外,「農村再生條例」已於去年度通過,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不少批評的聲音以及建議的聲音,社區大學站在成人教育的位置上,亦應在執行面、政策面及農村的教育上扮演提供知識的角色,尤其今年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在雲林舉行,雲林是一個以農業為首的大縣,面臨農村再生條例通過所造成的衝擊,更應審慎的探討與觀察。
2. 水資源與水環境
水資源與水環境為社區大學很重要的公共關懷領域,在早期的辦學經驗中,各地累積相當精采多元的河川守護案例。2004年第六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台南市社區大學黃煥彰理事長以【河流的記憶】為題演講,影像中呈現出五顏六色、數公里長遍佈動物屍體的河岸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各界體認到組織間串連對於擴大河川守護力量的重要性,自此,民間社會對於河川議題的倡議與行動,開始有了以流域為主體,跨區、跨領域串連的發展趨勢。而2006年起,社區大學進一步與許多關心水資源的團體進行合作,連續辦理全國河川NGOs會議至今,針對台灣河川問題進行總體檢,不僅讓民間累積的經驗知識與專業知識展開對話交流,亦逐步建立起公私部門對話的管道和機制。
本屆將以多年來社區大學從推動「親水」教育到「水資源」教育,從單點經營到跨地域、跨領域與跨流域的社群結盟,並且積極發展民間與公部門以及國際河川社群對話的發展趨勢,作為對話的基礎;進一步探討如何讓上中下游的流域公民形成更緊密的河流意識,建立自然的流域生命觀,發展更細膩、活潑、多面向的河川人文生態教育,以建構出流域整體關係的知識體系。以及,如何推動實驗性的流域公民對話與公民自主管理機制,促成多元團體參與形成夥伴型網絡,讓上中下游居民與公部門發揮有效能的溝通,進而發展出成功的民眾參與流域治理經驗,皆為本屆研討會探討的焦點。
3. 從地方學到台灣學
社區大學的創始初衷主要在「知識解放」並透過民眾公民素養的提昇,在台灣建立「公民社會」。但十餘年來,具知識性及系統性的學術類課程,往往因為種種法令配套(如:無法授予學位)及社大經營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如:經費有限、邀請學術性課程講師不易..等)面臨即將式微的危機。另外,成人學習人口和當地成人所佔比例仍低,因此如何結合社區大學發展在地知識,並透過系列課程的深化,或許,「從地方學到台灣學」是可能突破重圍的另一契機。地方學的推動活用地方知識、深耕地方文化,並在地方學的探索中,將關注人的特質,並探討它們在社會結構、歷史脈絡中的發展模式,將有別於學術界相關學術研究的的模式,並期待從社區大學的在地經驗與學術界相關研究進行另一種打破藩籬的對話。
2009年,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提出「社區大學實踐經驗與台灣學內涵的建構」計畫,在莫拉克風災對台灣中南部造成嚴重災情的時空背景下,以「台灣水學」發起對於常民科學知識意義價值的思考,探討關於「水」的人文與認識論視野;並以「台灣民主學」檢視台灣民主的草根經驗。在「第一屆社區大學與台灣學的建構研討會」中,探討台灣民間主體性知識建構的發展潛能,並開啟了「知識解放」與「知識生產」的連結探討,進行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初探。2010年則延續這樣的討論,希望從社區大學的實踐經驗中,回歸於社區大學的知識與行動本身,一方面擴展社區大學地方學的視域,同時也探討地方脈絡與社區大學發展的關係。2011年,有鑑於「台灣學」作為社大開啟辦學經營取向的討論有賴持續及深入性的討論,將繼續結合地方學的發展來勾勒社大未來發展學術性課程的未來路徑圖。
4. 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
『作為社區大學運動重要方法的「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在2010年的「吾身即國土藝術展」之後到達一個階段性的高度。對於藝能課程來說,公共化的理解或許不在於形式上結合更多學術的表象,以尋找跨領域的操作;或者結合更多不相干的活動取代自身的批判動能。
學術支援、活動參與當然都不失為提供藝能課程解釋的面相。但「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在社區大學的範圍裡有一個更貼近社會性質分析的理想,作法上是從各科「藝能課程」本身出發,透過課程的眼光理解台灣社會的發展現況。反過來看,產生於台灣社會的這許多民間藝能,又提供我們一個什麼樣理解台灣社會的視野?
此次的討論將著重在過去幾年累積成果的反省,也對未來可能繼續的方向提供預估,社區大學藝能課程是一個仍待開創的能量,期待更多關心此議題的人共同參與。』
三、文件展
本屆將配合農業首都雲林縣,在會場中開闢一塊塊的良田,將社區大學長期以來努力的成果以農田的方式,將每一個社區大學在地經營的成果,用象徵豐收的農地展現給全省社大的伙伴們瞭解,每一個獲得展示土地的社區大學將可自由發揮創意,在農地上種植他們歷年的成果,呈現各地社區大學發展的豐富性。
四、社區踏查
邀請全國各縣市的社大伙伴們蒞臨雲林,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社區教育盛會之外,更期盼透過各縣市的互動、交流,讓更多然認識雲林的好山、好水、好人情,共規劃五條路線,詳如附件。
除此之外,隨著全球環境保育意識高漲,水資源(濁水溪與農田水圳)、工業開發與環境污染(焚化爐、台塑)、農村文化保存(農村再生與歷史聚落)等議題,更是位於中台灣的雲彰地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改變,現在正面臨的重大問題;故透過社大研討會與在地社區參訪的機會,認識你我、認識雲林、認識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五、社大之夜
社大創立十餘年來,由社大孕育的學員社團以及社大志工所參與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服務內容多元而豐富,呈現了多樣化的志工活力。有鑒於社區大學志工力行終身學習與志願服務以及服務範圍愈來愈多元,社大全促會長期持續針對全國社區大學志工社團進行兼具深度與前瞻性的規劃與發展,自2006年起開始辦理全國性活動有「全國社區大學志工工作坊」與「全國社區大學年度優良志工表揚典禮」,藉由辦理「全國社區大學志工工作坊」建立各校志工社團幹部間的跨校合作與夥伴關係,同時也呈現多樣化、公共化以及自我導向學習的社大志工精神,並藉「全國社區大學年度優良志工表揚典禮」邀請內政部貴賓表揚各社區大學甄選出的年度優良志工,提高志工自我榮譽感及自我成就,本屆全國研討會將規劃於大會「社大之夜」辦理「2010年全國社區大學年度優良志工表揚典禮」激勵志工持續從事志願服務,形成良性的循環。
社區大學的多元性除了志工的參與之外,尚有一群非常有活力的POWER公民,在2010年全促會辦理「power公民行動學習計劃」中,透過各社區大學的推薦,發掘積極協助社區公益活動的公民,本屆也將透過大會持續表揚各社大優秀的公民,讓這樣的力量可以持續在各地蔓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